各省轄市、濟源示范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省直有關單位和高等院校: 為貫徹落實《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國家衛生健康委 國家中醫藥局關于深化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人社部發〔2021〕51 號)精神,進一步完善我省衛生專業技術人才評價機制,推動衛生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和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結合我省實際,經深入調研和廣泛征求意見,對《河南省衛生計生技術人員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申報、評審條件(試行)》(豫人社職稱〔2016〕25號)進行了修訂?,F將修訂后的《河南省衛生系列高級職稱申報評審條件(試行)》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2022年5月6日
河南省衛生系列高級職稱申報評審條件(試行) (醫療類) 總 則 一、為了客觀、公正、科學地評價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的能力與水平,建立完善考評結合的人才評價機制,促進全省衛生專業技術人才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推動衛生健康事業的發展,根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國家衛生健康委 國家中醫藥局關于深化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人社部發〔2021〕51 號)和我省職稱制度改革有關政策規定,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條件。 二、衛生系列醫療類副高級職稱的名稱為副主任醫師,正高級職稱的名稱為主任醫師。 三、衛生系列醫療類高級職稱采取考試與評審相結合的方式。業務水平考試合格者方可報送評審材料,考試成績三年有效。完善衛生專業技術人才評價機制,探索實行業務水平考試成績、臨床工作量、技術能力、質量安全、資源利用、患者管理、業績成果等評價要素相結合的量化評價辦法。 四、本條件為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申報和評審委員會評審時掌握的基本條件,評審委員會可依據本條件制定相應的實施細則。用人單位向評審委員會推薦人員的條件,由用人單位根據本條件和單位業務工作實際制定,但不得低于本條件。 五、本條件適用于全省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中從事醫療類專業的衛生專業技術人員。適用專業包括: 臨床類別:普通內科、心血管內科、消化內科、神經內科、精神病、血液病、內分泌、腎內科、呼吸內科、職業病、傳染病、結核病、腫瘤內科、急診內科、皮膚與性病、康復醫學、小兒內科、全科醫學、重癥醫學、風濕病、普通外科、骨外科、泌尿外科、神經外科、胸心外科、小兒外科、腫瘤外科、燒傷外科、整形外科、急診外科、麻醉學、婦產科、婦女保健、兒童保健、眼科、耳鼻喉科、疼痛學、放射醫學、超聲醫學、病理學、核醫學、臨床醫學檢驗學、介入治療、心電圖診斷、腦電圖診斷、腫瘤放射治療學、輸血、臨床營養、老年醫學 中醫類別:中醫內科、中醫外科、中醫肛腸、中醫皮膚、中醫婦科、中醫兒科、針灸、推拿、中醫骨傷、中醫耳鼻喉、中醫眼科、中西醫結合內科、中西醫結合外科、中西醫結合婦科、中西醫結合兒科、全科醫學(中醫類) 口腔類別:口腔醫學、口腔內科、口腔外科、口腔修復、口腔正畸 公共衛生類別:流行病、寄生蟲病、環境衛生、學校衛生、職業衛生、放射衛生、地方病控制、健康教育、營養與食品衛生 適用專業根據衛生健康行業發展和需要適時調整。 分 則 一、申報條件 (一)遵守國家憲法和法律,貫徹新時代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自覺踐行“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職業精神,具備良好的政治素質、協作精神、敬業精神和醫德醫風。 (二)身心健康,心理素質良好,能全面履行崗位職責。 (三)取得相應類別的醫師資格,并按有關規定注冊,取得相應的執業證書。 (四)申報臨床、口腔、中醫類別副主任醫師的,聘任主治醫師以來應按有關規定完成對口支援工作任務。城市三級醫院醫師申報副主任醫師前,須到縣醫院累計服務不少于1年;城市二級醫院和縣級醫院醫師申報副主任醫師前,須到鄉鎮衛生院累計服務不少于1年。 (五)任現職以來到上級醫療衛生機構或同級本專業重點??漆t療衛生機構脫產進修(以醫療衛生機構分級為準),其中申報主任醫師須累計滿3個月,申報副主任醫師須累計滿6個月。 (六)學歷和任職年限分別符合以下要求。 1.申報副主任醫師,應具備相應專業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或學士及以上學位,受聘擔任主治(主管)醫師職務滿5年。 2.申報主任醫師,應具備相應專業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或學士及以上學位,受聘擔任副主任醫師職務滿5年。 (七)任現職以來年度考核均為合格以上等次的,其任職年限連續計算;年度考核有基本合格等次或未確定考核等次的,扣除考核基本合格或未確定考核等次的年份,任職年限累計計算;年度考核有不合格等次的,從考核不合格年份的次年重新計算任職年限。 (八)完成健康科普工作要求,每年開展健康科普活動不少于2次。 (九)任現職以來完成規定的工作量要求(詳見附件1)。 二、評審條件 (一)專業能力要求。 1.臨床、口腔、中醫類別副主任醫師 熟練掌握本專業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熟悉本專業國內外現狀及發展趨勢,不斷吸取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并用于醫療實踐,熟悉本專業相關的法律、法規、標準與技術規范。具有較豐富的本專業工作經驗,能熟練正確地救治危重病人,具有指導本專業下級醫師的能力,有帶教2名醫師的經歷。將病案作為評價載體,采取隨機抽取與個人提供相結合的方式,提供5-10份申報人主治或者主持的、能夠反映其專業技術水平的搶救、死亡或疑難病案,加強對臨床醫師執業能力的評價。 基于病案首頁數據,重點從技術能力、質量安全、資源利用、患者管理四個維度,利用診治病種范圍和例數、手術級別和例數、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單病種平均住院日、單病種次均費用等指標,科學準確評價醫師的執業能力和水平。其中,中醫專業還應基于中醫病案首頁數據,重點圍繞以中醫為主治療的出院患者比例、中藥飲片處方比、中醫治療疑難危重病患者數量、中醫非藥物療法使用率等中醫藥特色指標,評價中醫醫師的中醫藥診療能力和水平。具體指標見附件2。 2.臨床、口腔、中醫類別主任醫師 在具備所規定的副主任醫師水平的基礎上,系統掌握本專業某一領域的基礎理論知識與技術,并有所專長。深入了解本專業國內外現狀及發展趨勢,不斷吸取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并用于醫療實踐。具有豐富的本專業工作經驗,能獨立解決復雜或重大技術問題,具有指導本專業下級醫師的能力,有培養2名主治醫師的經歷。將病案作為評價載體,采取隨機抽取與個人提供相結合的方式,提供5-10份申報人主治或者主持的、能夠反映其專業技術水平的搶救、死亡或疑難病案,加強對臨床醫師執業能力的評價。 基于病案首頁數據,重點從技術能力、質量安全、資源利用、患者管理四個維度,利用診治病種范圍和例數、手術級別和例數、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單病種平均住院日、單病種次均費用等指標,科學準確評價醫師的執業能力和水平。其中,中醫專業還應基于中醫病案首頁數據,重點圍繞以中醫為主治療的出院患者比例、中藥飲片處方比、中醫治療疑難危重病患者數量、中醫非藥物療法使用率等中醫藥特色指標,評價中醫醫師的中醫藥診療能力和水平。具體指標見附件2。 3.公共衛生類別副主任醫師 熟練掌握本專業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熟悉本專業國內外現狀及發展趨勢,不斷吸取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并推廣應用,熟悉與本專業相關的法律、法規、標準與技術規范。具有較豐富的本專業工作經驗,能獨立解決復雜或重大技術問題,具有指導本專業下級醫師的能力,有帶教2名醫師的經歷。 基于參與的業務工作內容,重點考核公共衛生現場能力、計劃方案制定能力、技術規范和標準指南制定能力、業務管理技術報告撰寫能力、健康教育和科普能力、循證決策能力、專業技術成果產出、科研教學能力、完成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能力等方面,包含現場流行病學調查報告、疾病與健康危害因素監測(分析預警)報告、制定公共衛生應急處置預案和風險評估報告、業務工作計劃、技術指導方案制定等內容。 4.公共衛生類別主任醫師 在具備所規定的副主任醫師水平的基礎上,系統掌握本專業某一領域的基礎理論知識與技術,并有所專長。深入了解本專業國內外現狀及發展趨勢,不斷吸取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并用于實踐。具有豐富的本專業工作經驗,能獨立解決復雜或重大技術問題,具有指導本專業下級醫師的能力,有培養2名主管醫師的經歷。 基于參與的業務工作內容,重點考核公共衛生現場能力、計劃方案制定能力、技術規范和標準指南制定能力、業務管理技術報告撰寫能力、健康教育和科普能力、循證決策能力、專業技術成果產出、科研教學能力、完成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能力等方面,包含現場流行病學調查報告、疾病與健康危害因素監測(分析預警)報告、制定公共衛生應急處置預案和風險評估報告、業務工作計劃、技術指導方案制定等內容。 (二)工作業績要求。 工作業績實行成果代表作制度。申報人員應提交任現職以來代表個人專業技術能力和水平的標志性工作業績2項以上(第1項為必備)。 1.副主任醫師 (1)臨床、中醫、口腔類別提供代表本人最高水平的臨床病案、手術/操作視頻或專業技術報告等。須附相關原始資料。 公共衛生類別提供代表本人最高水平的流行病學調查報告、疾病與健康危害因素監測(分析預警)報告、公共衛生應急處置預案和風險評估報告、技術指導方案或應急處置情況報告等。須附相關原始資料。 (2)完成本專業?。ú浚┘壱陨峡蒲姓n題1項(限前3名),或市(廳)級以上科研課題1項(限第1名)。須附立項批文、結題報告等。 (3)結合本專業臨床實踐,在一類學術期刊上發表本專業論文1篇,或在推薦學術期刊上發表本專業論文2篇(其中在省屬醫療衛生機構工作的人員,至少有1篇發表在二類以上學術期刊上)。須附相關原始資料。 (4)獲得本專業省級以上科學技術獎(不限名次),或市(廳)級科學技術獎(三等獎限前3名,二等獎限前5名,一等獎限前7名)。須附相關原始資料。 (5)參與研究并形成的省級以上臨床指南、行業技術規范或衛生健康標準1項(限主要起草人)。 (6)吸取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形成的與本專業相關的發明專利1項(限第1原始發明人), 并在實際工作中推廣應用,取得明顯社會效益或經濟效益。須附相關推廣應用佐證材料。 (7)入選省級以上行業主管部門組織實施的中醫藥人才傳承培養項目,并通過結業考核。 2.主任醫師 (1)臨床、中醫、口腔類別提供代表本人最高水平的臨床病案、手術/操作視頻或專業技術報告等。須附相關原始資料。 公共衛生類別提供代表本人最高水平的流行病學調查報告、疾病與健康危害因素監測(分析預警)報告、公共衛生應急處置預案和風險評估報告、技術指導方案或應急處置情況報告等。須附相關原始資料。 (2)完成本專業?。ú浚┘壱陨峡蒲姓n題1項(限前3名),或市(廳)級以上科研課題1項(限第1名)。須附立項批文、結題報告等。 (3)結合本專業臨床實踐,在二類以上推薦學術期刊上發表的本專業論文2篇。須附相關原始資料。 (4)獲得本專業省級以上科學技術獎(限前7名),或市(廳)級科學技術獎(三等獎限第1名,二等獎限前3名,一等獎限前5名)。須附相關原始資料。 (5)參與研究并形成的省級以上臨床指南、行業技術規范或衛生健康標準1項(限主要起草人)。 (6)吸取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形成的與本專業相關的發明專利2項(限第1原始發明人), 并在實際工作中推廣應用,取得明顯社會效益或經濟效益。須附相關推廣應用佐證材料。 (7)入選省級以上行業主管部門組織實施的中醫藥人才傳承培養項目,并通過結業考核。 三、申報材料要求 (一)病案。有病房的臨床科室醫師,須提供任現職以來5份有代表性的搶救、死亡或疑難病案;同時須另行提交任現職近5年主治或主持的能反映本人專業技術水平的病案號50份,每年份數不少于10%,從中隨機抽取5份病案,每年至少1份。任期內因援疆、援外、進修、對口支援等原因部分時間不管理病房的,從近5年其他年份中抽取。 (二)專題報告。無病房的臨床科室、非臨床科室以及其它公共衛生單位的醫師,須每年向單位提交本人在實際工作中解決本專業復雜疑難問題或運用新知識、新技術、新成果開展業務工作的專題報告至少2份(每份2000字以上),并附原始資料,由單位隨機抽取5份參加評審(近5年每年抽取1份)。 附 則 一、本條件規定的申報條件和評審條件應同時具備,申報人員提供的業績材料均應為任現職以來取得,同一內容的業績不重復計算,全日制脫產學習期間取得的業績不可參評。本條件所稱“任現職以來”是指聘任現職稱以來。 二、本條件所稱“學歷”指國家教育行政部門承認的醫學專業學歷,申報專業應與學歷專業一致。取得國(境)外相應學歷學位的人員,需提供國家教育部國(境)外學歷學位認證書。 臨床類別醫師取得中醫(含中西醫結合)學歷的,或中醫(含中西醫結合)類別醫師取得臨床醫學學歷的,只限申報中西醫結合專業職稱。臨床類別醫師通過“西醫學習中醫”考核后,可申報中西醫結合專業職稱。 三、本條件所提及的健康科普活動包括: (一)進社區、鄉村、學校、單位和大眾媒體開展的健康科普講座; (二)參與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組織的健康科普能力大賽活動; (三)在省市縣廣播電視報刊、省級以上行業報刊,或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和縣級以上醫療機構的官方媒體,刊發科普文章、音視頻作品。 四、本條件所提及的論文均限獨著或第一作者,不含通訊作者,出現并列第一作者的文章僅供排名第一者使用。論文發表的刊物不含增刊、特刊、???、論文匯集等,綜述、個案報道、通訊報道、科普性文章等不作為評審論文對待。SCI論文影響因子小于2.0的視為1篇三類期刊論文,2.0以上小于3.0的視為1篇二類期刊論文,3.0以上的視為1篇一類期刊論文。論文字數一般不少于2500字。 五、跨系列(非衛生系列轉評衛生系列)或跨類別(醫、藥、護、技)轉評的,聘任現衛生職稱年限仍須符合本條件要求。同一類別內跨專業轉評的,任職年限可累計計算。 六、期刊目錄的制定與分類,由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征求各專業專家意見確定并進行動態調整。 七、本條件所稱“以上”均含本級或本數量。 八、任期內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申報: (一)被立案審查尚未結案者; (二)受到行政處分處分期內; (三)醫療事故主要責任者3年內(含評審當年); (四)申報年度內有嚴重違反醫德、學術道德行為者; (五)提供虛假申報材料或在職稱考試、評審中有違紀違規行為在處分期內者。 九、本條件由河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河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負責解釋。 十、本條件自下發之日起施行。原《河南省衛生計生技術人員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申報、評審條件(試行)》(豫人社職稱〔2016〕25號)同時廢止。其他未盡事宜,按照現行有關規定執行。 附件:1. 醫療類專業晉升高級職稱工作量要求 2. 臨床、中醫、口腔專業高級職稱評價指標
附件1 醫療類專業晉升高級職稱工作量要求
| 專業 類別 | 評價項目 | 單位 | 晉升 副主任醫師 | 晉升 主任醫師 | 適用專業 | 臨床 | 非手術為主臨床專業 | 門診工作量 (有病房) | 單元 | 400 | 600 | 普通內科、心血管內科、消化內科、神經內科、血液病、內分泌、腎內科、呼吸內科、職業病、傳染病、結核病、腫瘤內科、小兒內科、風濕病。 對有病房的皮膚與性病、精神病、康復醫學、疼痛學、老年醫學、全科醫學可參照此執行。 | 出院人數 (參與或作為治療組長) | 人次 | 1000 | 1000 | 門診工作量 (無病房) | 單元 | 500 | 800 | 皮膚與性病、精神病、康復醫學、疼痛學、老年醫學、全科醫學、婦產科(限生殖醫學、遺傳醫學)、婦女保健、兒童保健 | 手術/操作人次 | 人次 | 內鏡 5000; 支氣管鏡200 | 內鏡 5000 | 消化內科、呼吸內科 |
| 專業 類別 | 評價項目 | 單位 | 晉升 副主任醫師 | 晉升 主任醫師 | 適用專業 | 臨床 | 手術為主臨床專業 | 門診工作量 (有病房) | 單元 | 400 | 500 | 普通外科、骨外科、泌尿外科、小兒外科、腫瘤外科、婦產科、眼科、耳鼻喉科 | 300 | 400 | 神經外科、胸心外科、燒傷外科、整形外科 | 出院人數 (參與或作為治療組長) | 人次 | 1500 | 2000 | 普通外科、骨外科、婦產科、眼科 | 400 | 500 | 胸心外科(心外)、神經外科、燒傷外科 | 600 | 1000 | 胸心外科(胸外)、泌尿外科、耳鼻喉科、腫瘤外科、小兒外科 | 出院患者手術/操作人次(申報副高的,三四級手術不少于50%;申報正高的,三四級手術不少于60%) | 人次 | 800 | 1000 | 普通外科、骨外科、眼科、整形外科 | 400 | 500 | 胸心外科(胸外)、泌尿外科、小兒外科、耳鼻喉科、腫瘤外科、婦產科 | 200 | 300 | 胸心外科(心外)、神經外科、燒傷外科 |
| 專業 類別 | 評價項目 | 單位 | 晉升 副主任醫師 | 晉升 主任醫師 | 適用專業 | 臨床 | 其他臨床專業 | 參與診療患者人數 | 人次 | 1500 | 1000 | 重癥醫學、麻醉學、疼痛學、急診醫學、介入治療、腫瘤放射治療學、輸血、臨床營養 | 參與診療患者人數 | 人次 | 900 | 600 | 臨床醫學檢驗學 | 簽發檢查報告份數 | 份 | 7000 | 4500 | 簽發檢查報告份數 | 份 | 5000 | 5000 | 放射醫學、超聲醫學、心電圖診斷 | 份 | 4000 | 4000 | 病理學 | 份 | 2500 | 3000 | 核醫學、腦電圖診斷 | 口腔 | 無病房科室 | 門診工作量 | 單元 | 800 | 800 | 口腔內科、口腔修復、口腔正畸、口腔醫學、口腔外科 | 診療人次 | 人次 | 3000 | 4000 | 有病房科室 | 門診工作量 | 單元 | 400 | 500 | 口腔外科 | 出院人數 (參與或作為治療組長) | 人次 | 350 | 500 | 出院患者 手術/操作人次數 | 人次 | 300 | 400 |
| 專業 類別 | 評價項目 | 單位 | 晉升 副主任醫師 | 晉升 主任醫師 | 適用專業 | 中醫 | 非手術為主專業 | 門診工作量(有病房) | 單元 | 400 | 600 | 由各醫院自行確定非手術專業 | 出院人數 (參與或作為治療組長) | 人次 | 600 | 900 | 門診工作量(無病房) | 單元 | 500 | 800 | 手術為主專業 | 門診工作量(有病房) | 單元 | 300 | 400 | 由各醫院自行確定手術專業 | 出院人數 (參與或作為治療組長) | 人次 | 400 | 500 | 出院患者手術 /操作人次 | 人次 | 300 | 400 | 門診工作量(無病房) | 單元 | 500 | 800 | 公衛 | —— | —— |
| 平均每年參加本專業工作時間不少于40周,其中現場工作或在基層工作天數不少于60天/年 | 平均每年參加本專業工作時間不少于35周,其中現場工作或在基層工作天數不少于60天/年 | 流行病、寄生蟲病、環境衛生、學校衛生、職業衛生、放射衛生、地方病控制、健康教育、營養與食品衛生 |
注:1.工作量指標是中級晉升副高、副高晉升正高期間的完成工作量,均從聘任時間開始累計計算。半天(4小時)接診不少于15位為1個有效單元。因診療時間限制達不到門診工作量單元數量要求的專業,也可換算為累計接診人次數量要求,換算方法為:累計接診人次數量要求=規定單元數量*15人。 2:非急診科醫師在5年期間如輪轉急診科,工作期間按照4小時為一個門診單元數計算。針灸、推拿(按摩)、刮痧、拔罐等中醫治療技術,因受手法操作時間限制,工作量按照4小時為一個門診單元數計算,不考慮治療病人數量。 3:腎內科專業透析工作按照4小時為一個門診單元計算;傳染病專業醫師門診工作量包含發熱門診、腸道門診工作時間和會診時間,如無病房則放入無病房組。 4:全科醫學專業醫師門診工作量包含下基層指導工作時間,如無病房則放入無病房組。 5:內鏡診療5000人次(含內鏡下治療手術,晉升副主任醫師至少500例,晉升主任醫師至少800例,門診患者和出院患者均包括)為消化內科專業必備的申報條件之一。 6:呼吸內鏡診療200人次(含呼吸內鏡下檢查與治療,門診患者和出院患者均包括)為呼吸內科專業必備的申報條件之一。 7:心血管內科和神經內科及其他有介入治療的專業可參照手術為主臨床專業執行。 8:整形外科專業的工作量指標不含出院人數,其出院患者手術/操作人次數調整為手術/操作人次數(含門診患者和出院患者手術/操作人次數)。 9:出院患者手術/操作人次晉升副主任醫師以主刀或一助計算;晉升主任醫師以主刀計算。
附件2 臨床、中醫、口腔專業高級職稱評價指標 評價維度 | 二級指標 | 三級指標 | 指標定義 | 計算方法 | 技術 能力 | 出院患者病種范圍和例數 | 基本病種覆蓋率 | 考核期內醫師診治的本專業出院患者中覆蓋的基本病種數占本專業所有基本病種數的比例。 | 考核期內醫師診治的本專業出院患者覆蓋基本病種數/本專業基本病種總數×100% | 基本病種診療人數 | 考核期內醫師診治的本專業基本病種出院人數。 | 考核期內醫師診治的符合本專業基本病種納入條件的出院人數之和 | 疑難病種覆蓋率 | 考核期內醫師診治的本專業出院患者中覆蓋的疑難病種數占本專業所有疑難病種數的比例。 | 考核期內醫師診治的本專業出院患者覆蓋疑難病種數/本專業疑難病種總數×100% | 疑難病種診療人數 | 考核期內醫師診治的本專業疑難病種出院人數。 | 考核期內醫師診治的符合本專業疑難病種納入條件的出院人數之和 | 評價維度 | 二級指標 | 三級指標 | 指標定義 | 計算方法 | 技術 能力 | 出院患者手術難度和例數 | 基本手術覆蓋率 | 考核期內醫師施行的本專業基本手術(或操作)種類數占所有基本手術(或操作)種類數的比例。 | 考核期內出院患者中醫師施行的本專業手術(或操作)患者覆蓋基本手術種類數/本專業基本手術(或操作)種類總數×100% | 基本手術人次數 | 考核期內醫師施行的本專業基本手術(或操作)的人次數。 | 考核期內出院患者中醫師施行的符合本專業基本手術(或操作)納入條件的手術人次數之和 | 疑難手術覆蓋率 | 考核期內醫師施行的本專業疑難手術(或操作)種類數占所有疑難手術(含操作)種類數的比重。 | 考核期內出院患者中醫師施行的本專業手術(或操作)患者覆蓋疑難手術種類數/本專業疑難手術種類總數×100% | 疑難手術人次數 | 考核期內醫師施行的本專業疑難手術(或操作)的人次數。 | 考核期內出院患者中醫師施行的符合本專業疑難手術(或操作)納入條件的手術人次數之和 | 評價維度 | 二級指標 | 三級指標 | 指標定義 | 計算方法 | 技術 能力 | 中醫治療情況 | 以中醫為主治療的出院患者比例 | 考核期內醫師以中醫為主治療本專業出院患者的比例。 | 考核期內醫師以中醫為主治療的本專業出院患者數量/本專業出院患者總數×100% | 中藥飲片處方比 | 考核期內醫師對出院患者開具的中藥飲片處方占所有處方的比例。 | 考核期內醫師對出院患者開具的中藥飲片處方數/所有處方總數×100% | 中醫治療疑難危重病患者數量 | 考核期內醫師診治的本專業疑難病數量。 | 考核期內出院患者中醫診治的本專業疑難病數量 | 中醫非藥物療法使用率 | 考核期內醫師診治的出院患者使用中醫非藥物療法的比例。 | 考核期內醫師診治的出院患者使用中醫非藥物療法數量/中醫藥物和非藥物療法總數×100% | 中醫藥治療療效 | 考核期內醫師用中醫藥方法治療本專業疾病療效。 | 同行評議 | 評價維度 | 二級指標 | 三級指標 | 指標定義 | 計算方法 | 質量 安全 | 并發癥 發生率 | 出院患者并發癥發生率 | 考核期內醫師診治的出院患者在住院期間因治療或者施行某種擇期手術或操作而發生并發癥的例數占同期醫師診治的出院人數的比例。 | 考核期內醫師診治的出院患者在住院期間因治療或者施行某種擇期手術或操作而發生并發癥的人數/同期該醫師診治的所有出院人數×100% | 資源 利用 | 平均住院日 | 平均住院日 | 考核期內醫師診治的某病種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時間。 | 考核期內醫師診治的某病種出院患者占用總床日數/同期該醫師診治的同病種出院人數 | 患者 管理 | 次均費用 | 住院患者次均費用 | 考核期內醫師診治的某病種出院患者平均住院費用。 | 考核期內醫師診治的某病種出院患者總住院費用/同期該醫師診治的同病種出院人數 |
注:1.某專業基本病種、疑難病種、基本手術、疑難手術由專家共識和大數據統計結果形成。 2.手術人次計算:患者在1次住院期間施行多次手術,按實際手術次數統計;在1次手術中涉及多個部位手術的按1次統計。 3.中藥飲片處方比和中醫非藥物療法使用率兩個指標可任選其一,也可同時使用,視各地具體情況確定。
河南省衛生系列高級職稱申報評審條件(試行) (護理類) 總 則 一、為了客觀、公正、科學地評價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的能力與水平,建立完善考評結合的人才評價機制,促進全省衛生專業技術人才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推動衛生健康事業的發展,根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國家衛生健康委 國家中醫藥局關于深化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人社部發〔2021〕51 號)和我省職稱制度改革有關政策規定,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條件。 二、衛生系列護理類副高級職稱的名稱為副主任護師,正高級職稱的名稱為主任護師。 三、衛生系列護理類高級職稱的申報須符合我省專業技術崗位結構比例控制標準的規定,社會辦醫療衛生機構參照執行。 四、衛生系列護理類高級職稱采取考試與評審相結合的方式。業務水平考試合格者方可報送評審材料,考試成績三年有效。完善衛生專業技術人才評價機制,探索實行業務水平考試成績、臨床工作量、業績成果等評價要素相結合的量化評價辦法。 五、本條件為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申報和評審委員會評審時掌握的基本條件,評審委員會可依據本條件制定相應的實施細則。用人單位向評審委員會推薦人員的條件,由用人單位根據本條件和單位業務工作實際制定,但不得低于本條件。 六、本條件適用于全省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中從事護理專業的衛生專業技術人員。適用專業包括:內科護理、外科護理、婦產科護理、兒科護理、中醫護理、護理學。 適用專業根據衛生健康行業發展和需要適時調整。 分 則 一、申報條件 (一)遵守國家憲法和法律,貫徹新時代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自覺踐行“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職業精神,具備良好的政治素質、協作精神、敬業精神和醫德醫風。 (二)身心健康,心理素質良好,能全面履行崗位職責。 (三)取得護士資格,并按有關規定注冊,取得相應的執業證書。 (四)學歷和任職年限分別符合以下要求。 1.申報副主任護師,應具備護理、助產專業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或學士及以上學位,受聘擔任主管護師職務滿5年;具備護理、助產專業大專學歷,受聘擔任主管護師職務滿7年。 2.申報主任護師,應具備護理、助產專業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或學士及以上學位,受聘擔任副主任護師職務滿5年。 (五)任現職以來年度考核均為合格以上等次的,其任職年限連續計算;年度考核有基本合格等次或未確定考核等次的,扣除考核基本合格或未確定考核等次的年份,任職年限累計計算;年度考核有不合格等次的,從考核不合格年份的次年重新計算任職年限。 (六)完成健康科普工作要求,每年開展健康科普活動不少于2次。 (七)任現職以來完成規定的工作量要求(詳見附件)。 二、評審條件 (一)專業能力要求。 1.副主任護師 熟練掌握本專業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熟悉本專業國內外現狀及發展趨勢,不斷吸取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并推廣應用,熟悉本專業相關的法律、法規、標準與技術規范。能夠正確按照護理程序開展臨床護理工作,熟練掌握本??撇∪说淖o理要點、治療原則,能熟練地配合醫生搶救本專業危重病人。具有指導本專業下級護理人員的能力,有帶教2名護理專業技術人員的經歷。 2.主任護師 在具備所規定的副主任護師水平的基礎上,精通護理學某一??频幕纠碚撝R與技能,并有所專長。深入了解本專業國內外現狀及發展趨勢,不斷吸取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并用于臨床實踐。具有豐富的本專業工作經驗,能獨立解決復雜或重大技術問題,具有指導本專業下級護理人員的能力,有培養2名主管護師的經歷。 (二)工作業績要求。 工作業績實行成果代表作制度。申報人員應提交任現職以來代表個人專業技術能力和水平的標志性工作業績2項以上(第1項為必備)。 1.副主任護師 (1)代表本人最高水平的搶救和護理危重病人、解決護理專業多學科合作疑難復雜問題、參與開展新技術或新業務形成的專題報告、護理案例、操作視頻或應急處置情況報告等。須附相關原始資料。 (2)完成本專業?。ú浚┘壱陨峡蒲姓n題1項(限前3名),或市(廳)級以上科研課題1項(限第1名)。須附立項批文、結題報告等。 (3)結合護理專業臨床實踐,在一類學術期刊上發表本專業論文1篇,或在推薦學術期刊上發表本專業論文2篇(其中在省屬醫療衛生機構工作的人員,至少有1篇發表在二類以上學術期刊上)。須附相關原始資料。 (4)獲得本專業省級以上科學技術獎(不限名次),或市(廳)級科學技術獎(三等獎限前3名,二等獎限前5名,一等獎限前7名)。須附相關原始資料。 (5)參與研究并形成的省級以上臨床指南、行業技術規范或衛生健康標準1項(限主要起草人)。 (6)吸取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形成的與護理專業相關的發明專利1項(限第1原始發明人), 并在實際工作中推廣應用,取得明顯社會效益或經濟效益。須附相關推廣應用佐證材料。 2.主任護師 (1) 代表本人最高水平的搶救和護理危重病人、熟練解決護理專業多學科合作的疑難復雜問題、主持開展新技術新業務形成的高質量專題報告、護理案例、操作視頻或應急處置情況報告等。須附相關原始資料。 (2)完成本專業省(部)級以上科研課題1項(限前3名),或市(廳)級以上科研課題1項(限第1名)。須附立項批文、結題報告等。 (3)結合護理專業臨床實踐,在二類以上推薦學術期刊上發表本專業論文2篇。須附相關原始資料。 (4)獲得本專業省級以上科學技術獎(限前7名),或市(廳)級科學技術獎(三等獎限第1名,二等獎限前3名,一等獎限前5名)。須附相關原始資料。 (5)參與研究并形成的省級以上臨床指南、行業技術規范或衛生健康標準1項(限主要起草人)。 (6)運用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形成的與護理專業相關的發明專利2項(限第1原始發明人), 并在實際工作中推廣應用,取得明顯社會效益或經濟效益。須附相關推廣應用佐證材料。 三、申報材料要求 護理類專業技術人員在任期內須每年向單位提交本人在實際工作中解決本專業復雜疑難問題的護理專題報告至少2份(每份2000字以上),并附原始資料,由單位隨機抽取5份參加評審(近5年每年抽取1份)。 附 則 一、本條件規定的申報條件和評審條件應同時具備,申報人員提供的業績材料均應為任現職以來取得,同一內容的業績不重復計算,全日制脫產學習期間取得的業績不可參評。本條件所稱“任現職以來”是指聘任現職稱以來。 二、本條件所稱“學歷”指國家教育行政部門承認的醫學專業學歷,申報專業應與學歷專業一致。取得國(境)外相應學歷學位的人員,需提供國家教育部國(境)外學歷學位認證書。 三、本條件所提及的健康科普活動包括: (一)進社區、鄉村、學校、單位和大眾媒體開展的健康科普講座; (二)參與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組織的健康科普能力大賽活動; (三)在省市縣廣播電視報刊、省級以上行業報刊,或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和縣級以上醫療機構的官方媒體,刊發科普文章、音視頻作品。 四、本條件所提及的論文均限獨著或第一作者,不含通訊作者,出現并列第一作者的文章僅供排名第一者使用。論文發表的刊物不含增刊、特刊、???、論文匯集等,綜述、個案報道、通訊報道、科普性文章等不作為評審論文對待。SCI論文影響因子小于2.0的視為1篇三類期刊論文,2.0以上小于3.0的視為1篇二類期刊論文,3.0以上的視為1篇一類期刊論文。論文字數一般不少于2500字。 五、跨系列(非衛生系列轉評衛生系列)或跨類別(醫、藥、護、技)轉評的,聘任現衛生職稱年限仍須符合本條件要求。同一類別內跨專業轉評的,任職年限可累計計算。 六、期刊目錄的制定與分類,由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征求各專業專家意見確定并進行動態調整。 七、本條件所稱“以上”均含本級或本數量。 八、任期內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申報: (一)被立案審查尚未結案者; (二)受到行政處分處分期內; (三)醫療事故主要責任者3年內(含評審當年); (四)申報年度內有嚴重違反醫德、學術道德行為者; (五)提供虛假申報材料或在職稱考試、評審中有違紀違規行為在處分期內者。 九、本條件由河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河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負責解釋。 十、本條件自下發之日起施行。原《河南省衛生計生技術人員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申報、評審條件(試行)》(豫人社職稱〔2016〕25號)同時廢止。其他未盡事宜,按照現行有關規定執行。 附件:護理類專業晉升高級職稱工作量要求
附 件 護理類專業晉升高級職稱工作量要求 評價項目 | 單位 | 晉升 副主任護師 | 晉升 主任護師 | 適用范圍 | 工作時間 | 周 | 擔任主管護師期間,平均每年參加臨床護理、護理管理、護理教學工作時間總計不少于40周 | 擔任副主任護師期間,平均每年參加臨床護理、護理管理、護理教學工作時間總計不少于35周 | 所有崗位 | 責任護士和質控護士記錄 | 條 | 擔任主管護師期間,病歷首頁責任護士和質控護士記錄累計不少于480條(急診、重癥、手術室、血透、導管室等科室從相應記錄單提取護士記錄) | 擔任副主任護師期間,病歷首頁責任護士和質控護士記錄累計不少于240條(急診、重癥、手術室、血透、導管室等科室從相應記錄單提取護士記錄) | 所有崗位 | 護理人數或參與臨床工作量 | 人次 | 護理患者人數不少于2400人次 | 護理患者人數不少于1200人次 | 有病房科室護士 | 人次 | 配合醫師診療患者人數不少于2400人次 | 配合醫師診療患者人數不少于1200人次 | 無病房科室護士 | 臺次 | 配合手術次數不少于600臺次(四級手術不少于60臺次) | 配合手術次數不少于300臺次(四級手術不少于30臺次) | 手術室護士 |
注:工作量指標是中級晉升副高、副高晉升正高期間的完成工作量,均從聘任時間開始計算。
河南省衛生系列高級職稱申報評審條件(試行) (藥學類) 總 則 一、為了客觀、公正、科學地評價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的能力與水平,建立完善考評結合的人才評價機制,促進全省衛生專業技術人才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推動衛生健康事業的發展,根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國家衛生健康委 國家中醫藥局關于深化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人社部發〔2021〕51 號)和我省職稱制度改革有關政策規定,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條件。 二、衛生系列藥學類副高級職稱的名稱為副主任藥師,正高級職稱的名稱為主任藥師。 三、衛生系列藥學類高級職稱采取考試與評審相結合的方式。業務水平考試合格者方可報送評審材料,考試成績三年有效。完善衛生專業技術人才評價機制,探索實行業務水平考試成績、臨床工作量、業績成果等評價要素相結合的量化評價辦法。 四、本條件為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申報和評審委員會評審時掌握的基本條件,評審委員會可依據本條件制定相應的實施細則。用人單位向評審委員會推薦人員的條件,由用人單位根據本條件和單位業務工作實際制定,但不得低于本條件。 五、本條件適用于全省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中從事藥學類專業的衛生專業技術人員。適用專業包括:藥學、中藥學。 適用專業根據衛生健康行業發展和需要適時調整。 分 則 一、申報條件 (一)遵守國家憲法和法律,貫徹新時代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自覺踐行“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職業精神,具備良好的政治素質、協作精神、敬業精神和醫德醫風。 (二)身心健康,心理素質良好,能全面履行崗位職責。 (三)學歷和任職年限分別符合以下要求。 1.申報副主任藥師,應具備相應專業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或學士及以上學位,受聘擔任主管藥師職務滿5年。 2.申報主任藥師,應具備相應專業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或學士及以上學位,受聘擔任副主任藥師職務滿5年。 (四)任現職以來年度考核均為合格以上等次的,其任職年限連續計算;年度考核有基本合格等次或未確定考核等次的,扣除考核基本合格或未確定考核等次的年份,任職年限累計計算;年度考核有不合格等次的,從考核不合格年份的次年重新計算任職年限。 (五)完成健康科普工作要求,每年開展健康科普活動不少于2次。 (六)任現職以來完成規定的工作量要求(詳見附件)。 二、評審條件 (一)專業能力要求。 1.副主任藥師 熟練掌握本專業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熟悉本專業國內外現狀及發展趨勢,不斷吸取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并推廣應用。熟悉本專業相關的法律、法規、標準與技術規范。能夠參與制定藥物治療方案,對臨床用藥結果做出準確分析,能及時發現并處理處方和醫囑中出現的各種不合理用藥現象,及時提出臨床用藥調整意見。具有指導下級藥師的能力,有帶教2名藥學專業技術人員的經歷。其中,中藥專業還應具備中藥驗收、保管、調劑、臨方炮制、煎煮等中藥藥學服務能力,能夠提供中藥藥物咨詢服務,具有中藥處方點評工作能力,提供合理使用中藥建議。 2.主任藥師 在具備所規定的副主任藥師水平的基礎上,精通本專業某一領域的基本理論知識與技能,并有所專長。深入了解本專業國內外現狀及發展趨勢,不斷吸取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并用于實踐。具有豐富的本專業工作經驗,能獨立解決復雜或重大技術問題,具有指導本專業下級藥師的能力,有培養2名主管藥師的經歷。其中,中藥專業還應具備中藥驗收、保管、調劑、臨方炮制、煎煮等中藥藥學服務能力,能夠提供中藥藥物咨詢服務,具有中藥處方點評工作能力,提供合理使用中藥建議。 (二)工作業績要求。 工作業績實行成果代表作制度。申報人員應提交任現職以來代表個人專業技術能力和水平的標志性工作業績2項以上(第1項為必備)。 1.副主任藥師 (1)代表本人最高水平的解決藥品調劑、藥品合理使用、藥品質量管理、用藥監測、醫療機構制劑質量改進等環節復雜問題形成的合理用藥分析報告、技術應用案例、疑難病例討論、會診案例、個體化用藥案例或藥品損害事件監測報告等。須附相關原始資料。 (2)完成本專業?。ú浚┘壱陨峡蒲姓n題1項(限前3名),或市(廳)級以上科研課題1項(限第1名)。須附立項批文、結題報告等。 (3)結合本專業臨床實踐,在一類學術期刊上發表本專業論文1篇,或在推薦學術期刊上發表本專業論文2篇(其中在省屬醫療衛生機構工作的人員,至少有1篇發表在二類以上學術期刊上)。須附相關原始資料。 (4)獲得本專業省級以上科學技術獎(不限名次),或市(廳)級科學技術獎(三等獎限前3名,二等獎限前5名,一等獎限前7名)。須附相關原始資料。 (5)參與研究并形成的省級以上臨床指南、行業技術規范或衛生健康標準1項(限主要起草人)。 (6)吸取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形成的與本專業相關的發明專利1項(限第1原始發明人), 并在實際工作中推廣應用,取得明顯社會效益或經濟效益。須附相關推廣應用佐證材料。 (7)參與醫療機構制劑研發并取得生產許可的醫療機構新制劑注冊批件/備案號,或獲得新藥臨床試驗許可、新藥生產批件。須附相關原始資料。 (8)入選省級以上行業主管部門組織實施的中醫藥人才傳承培養項目,并通過結業考核。 2.主任藥師 (1)代表本人最高水平的熟練解決藥品調劑、藥品合理使用、藥品質量管理、用藥監測、醫療機構制劑質量改進等環節復雜問題形成的高質量合理用藥分析報告、技術應用案例、疑難病例討論、會診案例、個體化用藥案例或藥品損害事件監測報告等。須附相關原始資料。 (2)完成本專業?。ú浚┘壱陨峡蒲姓n題1項(限前3名),或市(廳)級以上科研課題1項(限第1名)。須附立項批文、結題報告等。 (3)結合本專業臨床實踐,在二類以上推薦學術期刊上發表的本專業論文2篇。須附相關原始資料。 (4)獲得本專業省級以上科學技術獎(限前7名),或市(廳)級科學技術獎(三等獎限第1名,二等獎限前3名,一等獎限前5名)。須附相關原始資料。 (5)參與研究并形成的省級以上臨床指南、行業技術規范或衛生健康標準1項(限主要起草人)。 (6)吸取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形成的與本專業相關的發明專利2項(限第1原始發明人), 并在實際工作中推廣應用,取得明顯社會效益或經濟效益。須附相關推廣應用佐證材料。 (7)主持或主要參與研發并取得生產許可的醫療機構新制劑注冊批件/備案號,或獲得新藥臨床試驗許可、新藥生產批件。須附相關原始資料。 (8)入選省級以上行業主管部門組織實施的中醫藥人才傳承培養項目,并通過結業考核。 三、申報材料要求 從事藥學監護崗位的臨床藥師須提供任現職以來5份有代表性的疑難藥歷;同時須另行提交任現職近5年能反映本人專業技術水平的完整藥歷50份,每年份數不少于10%,從中隨機抽取5份,每年至少1份。其他崗位藥學類專業技術人員在任期內須每年向單位提交本人在實際工作中解決本專業復雜疑難問題或運用新知識、新技術、新成果開展業務工作的專題報告至少2份(每份2000字以上),并附相關原始資料,由單位隨機抽取5份參加評審(近5年每年抽取1份)。 附 則 一、本條件規定的申報條件和評審條件應同時具備,申報人員提供的業績材料均應為任現職以來取得,同一內容的業績不重復計算,全日制脫產學習期間取得的業績不可參評。本條件所稱“任現職以來”是指聘任現職稱以來。 二、本條件所稱“學歷”指國家教育行政部門承認的醫學專業學歷,申報專業應與學歷專業一致。取得國(境)外相應學歷學位的人員,需提供國家教育部國(境)外學歷學位認證書。 三、本條件所提及的健康科普活動包括: (一)進社區、鄉村、學校、單位和大眾媒體開展的健康科普講座; (二)參與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組織的健康科普能力大賽活動; (三)在省市縣廣播電視報刊、省級以上行業報刊,或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和縣級以上醫療機構的官方媒體,刊發科普文章、音視頻作品。 四、本條件所提及的論文均限獨著或第一作者,不含通訊作者,出現并列第一作者的文章僅供排名第一者使用。論文發表的刊物不含增刊、特刊、???、論文匯集等,綜述、個案報道、通訊報道、科普性文章等不作為評審論文對待。SCI論文影響因子小于2.0的視為1篇三類期刊論文,2.0以上小于3.0的視為1篇二類期刊論文,3.0以上的視為1篇一類期刊論文。論文字數一般不少于2500字。 五、跨系列(非衛生系列轉評衛生系列)或跨類別(醫、藥、護、技)轉評的,聘任現衛生職稱年限仍須符合本條件要求。同一類別內跨專業轉評的,任職年限可累計計算。 六、期刊目錄的制定與分類,由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征求各專業專家意見確定并進行動態調整。 七、本條件所稱“以上”均含本級或本數量。 八、任期內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申報: (一)被立案審查尚未結案者; (二)受到行政處分處分期內; (三)醫療事故主要責任者3年內(含評審當年); (四)申報年度內有嚴重違反醫德、學術道德行為者; (五)提供虛假申報材料或在職稱考試、評審中有違紀違規行為在處分期內者。 九、本條件由河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河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負責解釋。 十、本條件自下發之日起施行。原《河南省衛生計生技術人員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申報、評審條件(試行)》(豫人社職稱〔2016〕25號)同時廢止。其他未盡事宜,按照現行有關規定執行。 附件:藥學類專業晉升高級職稱工作量要求
附 件 藥學類專業晉升高級職稱工作量要求 評價項目 | 單位 | 晉升副主任藥師 | 晉升主任藥師 | 適用專業 | 專業工作時間 | 周 | 擔任主管藥師職務期間,平均每年參加藥學專業工作時間不少于40周 | 擔任副主任藥師職務期間,平均每年參加藥學專業工作時間不少于35周 | 藥學、中藥學 | 處方/醫囑調劑與點評 | 張/劑/條/份 | 考核期內調劑處方不少于10萬張(中藥飲片處方10萬劑)或住院醫囑不少于20萬條;或靜脈藥物配置不少于10萬人次;或中藥煎藥不少于10萬劑;或點評不少于1萬張門急診處方或不少于1500份住院醫囑 | 考核期內調劑處方不少于6萬張(中藥飲片處方6萬劑)或住院醫囑不少于12萬條;或點評不少于6000張門急診處方或不少于900份住院醫囑。 | 藥學、中藥學 | 藥品驗收 | 條 | 考核期內中藥驗收不少于5萬條 | 考核期內中藥驗收不少于3萬條 | 中藥學 | 醫院制劑 與炮制 | 批次/個 | 考核期內參與醫療機構制劑生產、炮制或檢驗不少于300批次;或臨方制劑不少于500個;或制劑新注冊或備案品種不少于10個 | 考核期內參與醫療機構制劑生產或檢驗不少于180批次;或制劑新注冊或備案品種不少于6個 | 藥學、中藥學 | 臨床藥學 | 例 | 考核期內實施藥學監護不少于500例 或完成TDM或基因檢測不少于500例 | 考核期內實施藥學監護不少于300例 或完成TDM或基因檢測不少于300例 | 藥學、中藥學 |
注:1.工作量指標是中級晉升副高、副高晉升正高期間的完成工作量,均從聘任時間開始計算。 2.評價項目中專業工作時間為必備項目,其余項目須滿足任意一項。 3.考核期內從事不同崗位的申報人員,其工作量可按不同的評價項目累積計算(按考核期內最低工作量為100%計,不同崗位累計完成工作量比例之和不低于100%)。 4.藥學監護是指藥師應用藥學專業知識為患者提供直接的、與藥物使用相關的藥學服務,以提高藥物治療的安全性、有效性與經濟性。藥學監護具體數量按照規范的住院或門診患者的藥歷計算。
河南省衛生系列高級職稱申報評審條件(試行)
(技術類) 總 則 一、為了客觀、公正、科學地評價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的能力與水平,建立完善考評結合的人才評價機制,促進全省衛生專業技術人才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推動衛生健康事業的發展,根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國家衛生健康委 國家中醫藥局關于深化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人社部發〔2021〕51 號)和我省職稱制度改革有關政策規定,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條件。 二、衛生系列技術類專業副高級職稱的名稱為副主任技師,正高級職稱的名稱為主任技師。 三、衛生系列技術類專業高級職稱采取考試與評審相結合的方式。業務水平考試合格者方可報送評審材料,考試成績三年有效。完善衛生專業技術人才評價機制,探索實行業務水平考試成績、臨床工作量、業績成果等評價要素相結合的量化評價辦法。 四、本條件為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申報和評審委員會評審時掌握的基本條件,評審委員會可依據本條件制定相應的實施細則。用人單位向評審委員會推薦人員的條件,由用人單位根據本條件和單位業務工作實際制定,但不得低于本條件。 五、本條件適用于全省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中從事技術類專業的衛生專業技術人員。適用專業包括:心電圖技術、神經電生理(腦電圖)技術、腫瘤放射治療技術、康復醫學技術、口腔醫學技術、臨床醫學檢驗技術、微生物檢驗技術、理化檢驗技術、病理學技術、超聲醫學技術、核醫學技術、放射醫學技術、輸血技術、病案信息技術、消毒技術、病媒生物控制技術、衛生毒理。 適用專業根據衛生健康行業發展和需要適時調整。 分 則 一、申報條件 (一)遵守國家憲法和法律,貫徹新時代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自覺踐行“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職業精神,具備良好的政治素質、協作精神、敬業精神和醫德醫風。 (二)身心健康,心理素質良好,能全面履行崗位職責。 (三)學歷和任職年限分別符合以下要求。 1.申報副主任技師,應具備相應專業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或學士及以上學位,受聘擔任主管技師職務滿5年。 2.申報主任技師,應具備相應專業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或學士及以上學位,受聘擔任副主任技師職務滿5年。 (四)任現職以來年度考核均為合格以上等次的,其任職年限連續計算;年度考核有基本合格等次或未確定考核等次的,扣除考核基本合格或未確定考核等次的年份,任職年限累計計算;年度考核有不合格等次的,從考核不合格年份的次年重新計算任職年限。 (五)完成健康科普工作要求,每年開展健康科普活動不少于2次。 (六)任現職以來完成規定的工作量要求(詳見附件)。 二、評審條件 (一)專業能力要求。 1.副主任技師 熟練掌握本專業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熟悉本專業國內外現狀及發展趨勢,不斷吸取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并推廣應用,熟悉本專業相關的法律、法規、標準與技術規范。具有較豐富的本專業工作經驗,能獨立解決復雜或重大技術問題,具有指導本專業下級技師的能力,有帶教2名衛生技術人員的經歷。 2.主任技師 在具備所規定的副主任技師水平的基礎上,精通本專業某一領域的基本理論知識與技能,并有所專長。深入了解本專業國內外現狀及發展趨勢,不斷吸取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并用于實踐。具有豐富的本專業工作經驗,能獨立解決復雜或重大技術問題,具有指導本專業下級技師的能力,有培養2名主管技師的經歷。 (二)工作業績要求。 工作業績實行成果代表作制度。申報人員應提交任現職以來代表個人專業技術能力和水平的標志性工作業績2項以上(第1項為必備)。 1.副主任技師 (1)代表本人最高水平的解決本專業復雜問題形成的專業技術報告、操作視頻或應急處置情況報告等。須附相關原始資料。 (2)完成本專業省(部)級以上科研課題1項(限前3名),或市(廳)級以上科研課題1項(限第1名)。須附立項批文、結題報告等。 (3)結合本專業臨床實踐,在一類學術期刊上發表本專業論文1篇,或在推薦學術期刊上發表本專業論文2篇(其中在省屬醫療衛生機構工作的人員,至少有1篇發表在二類以上學術期刊上)。須附相關原始資料。 (4)獲得本專業省級以上科學技術獎(不限名次),或市(廳)級科學技術獎(三等獎限前3名,二等獎限前5名,一等獎限前7名)。須附相關原始資料。 (5)參與研究并形成的省級以上臨床指南、行業技術規范或衛生健康標準1項(限主要起草人)。 (6)吸取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形成的與本專業相關的發明專利1項(限第1原始發明人), 并在實際工作中推廣應用,取得明顯社會效益或經濟效益。須附相關推廣應用佐證材料。 2.主任技師 (1)代表本人最高水平的解決本專業復雜問題形成的專業技術報告、操作視頻或應急處置情況報告等。須附相關原始資料。 (2)完成本專業省(部)級以上科研課題1項(限前3名),或市(廳)級以上科研課題1項(限第1名)。須附立項批文、結題報告等。 (3)結合本專業臨床實踐,在二類以上推薦學術期刊上發表的本專業論文2篇。須附相關原始資料。 (4)獲得本專業省級以上科學技術獎(限前7名),或市(廳)級科學技術獎(三等獎限第1名,二等獎限前3名,一等獎限前5名)。須附相關原始資料。 (5)參與研究并形成的省級以上臨床指南、行業技術規范或衛生健康標準1項(限主要起草人)。 (6)吸取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形成的與本專業相關的發明專利2項(限第1原始發明人), 并在實際工作中推廣應用,取得明顯社會效益或經濟效益。須附相關推廣應用佐證材料。 三、申報材料要求 技術類專業技術人員在任期內須每年向單位提交本人在實際工作中解決本專業復雜疑難問題或運用新知識、新技術、新成果開展業務工作的專題報告至少2份(每份2000字以上),并附原始資料,由單位隨機抽取5份參加評審(近5年每年抽取1份)。 附 則 一、本條件規定的申報條件和評審條件應同時具備,申報人員提供的業績材料均應為任現職以來取得,同一內容的業績不重復計算,全日制脫產學習期間取得的業績不可參評。本條件所稱“任現職以來”是指聘任現職稱以來。 二、本條件所稱“學歷”指國家教育行政部門承認的醫學專業學歷,申報專業應與學歷專業一致。取得國(境)外相應學歷學位的人員,需提供國家教育部國(境)外學歷學位認證書。 三、本條件所提及的健康科普活動包括: (一)進社區、鄉村、學校、單位和大眾媒體開展的健康科普講座; (二)參與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組織的健康科普能力大賽活動; (三)在省市縣廣播電視報刊、省級以上行業報刊,或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和縣級以上醫療機構的官方媒體,刊發科普文章、音視頻作品。 四、本條件所提及的論文均限獨著或第一作者,不含通訊作者,出現并列第一作者的文章僅供排名第一者使用。論文發表的刊物不含增刊、特刊、???、論文匯集等,綜述、個案報道、通訊報道、科普性文章等不作為評審論文對待。SCI論文影響因子小于2.0的視為1篇三類期刊論文,2.0以上小于3.0的視為1篇二類期刊論文,3.0以上的視為1篇一類期刊論文。論文字數一般不少于2500字。 五、跨系列(非衛生系列轉評衛生系列)或跨類別(醫、藥、護、技)轉評的,聘任現衛生職稱年限仍須符合本條件要求。同一類別內跨專業轉評的,任職年限可累計計算。 六、期刊目錄的制定與分類,由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征求各專業專家意見確定并進行動態調整。 七、本條件所稱“以上”均含本級或本數量。 八、任期內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申報: (一)被立案審查尚未結案者; (二)受到行政處分處分期內; (三)醫療事故主要責任者3年內(含評審當年); (四)申報年度內有嚴重違反醫德、學術道德行為者; (五)提供虛假申報材料或在職稱考試、評審中有違紀違規行為在處分期內者。 九、本條件由河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河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負責解釋。 十、本條件自下發之日起施行。原《河南省衛生計生技術人員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申報、評審條件(試行)》(豫人社職稱〔2016〕25號)同時廢止。其他未盡事宜,按照現行有關規定執行。 附件:技術類專業晉升高級職稱工作量要求
附 件 技術類專業晉升高級職稱工作量要求 評價項目 | 單位 | 晉升副主任技師 | 晉升主任技師 | 適用專業 | 工作時間 | 周 | 擔任主管技師期間,平均每年參加本專業工作時間不少于40周 | 擔任副主任技師期間,平均每年參加本專業工作時間不少于35周 。 | 所有專業 | 病歷編碼數量及修改病歷編碼數量 | 份 | 編碼病歷數不少于5000份;修改下級技師編碼病歷數不少于2500份 | 編碼病歷數不少于5000份;修改下級技師編碼病歷數不少于2500份 | 病案信息技術 | 完成檢測項目 | 項次 | 完成專業檢測項目/檢測指標不少于500項次 | 完成專業檢測項目/檢測指標不少于500項次 | 微生物檢驗技術、理化檢驗技術、衛生毒理 | 簽發檢查報告份數 | 份 | 不少于7500份 | 不少于5000份 | 臨床醫學檢驗技術 | 配血或血液檢測次數 | 次 | 不少于5000次 | 不少于3000次 | 輸血技術 | 技術操作次數 | 次 | 不少于7500次 | 不少于5000次 | 核醫學技術、腫瘤放射治療技術、神經電生理(腦電圖)技術、口腔醫學技術、消毒技術(醫療機構) | 檢查次數 | 次 | 不少于10000次 | 不少于10000次 | 放射醫學技術、超聲醫學技術、心電圖技術 | 病理制片數量 | 次 | 不少于25000次 | 不少于17500次 | 病理學技術 | 參與治療人次 | 人次 | 不少于5000人次 | 不少于3000人次 | 康復醫學技術 | 現場工作或在基層工作天數 | 天 | 現場工作或在基層工作天數不少于60天/年 | 現場工作或在基層工作天數不少于60天/年 | 病媒生物控制技術、消毒技術(公共衛生機構) |
注:工作量是指中級晉升副高期間、副高晉升正高期間完成的工作量,從聘任時間開始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