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中的醫圣張仲景史事探賾![]() 地方志中的醫圣張仲景史事探賾
明清《長沙府志》《南陽府志》《襄陽府志》《河南通志》等志書記載了關于醫圣張仲景其人、其事、其祠祀的史料內容,反映出河南、湖南、湖北三省三地張仲景醫學人文的輻射影響力。所不同的是,《長沙府志》《湖南通志》將仲景列入“名宦”“郡守”之卷,南陽、襄陽《府志》及《河南通志》則將仲景放在“方伎”“人物”之列,顯示出長沙湖湘地區與宛襄中原地區對仲景人物史事存在一定程度的認知不同和事跡差異。
“名宦”“郡守”之顯赫,與孫思邈“江南諸師秘仲景要方不傳”的互鑒,印證了張仲景、傷寒方論在長沙地區的傳播傳承與深厚影響。 一、《長沙府志》有關記載 1.明嘉靖十二年(1533)《長沙府志》刊本,六卷,潘鎰修、張治、徐一鳴纂。 該志《卷之六·名宦紀·郡守述》記載“漢張機,長沙太守。時大疫流行,治法雜出,機著《傷寒論》《金匱方》,行于世?!?/span> 2.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長沙府志》刻本,二十卷,蘇佳嗣修,趙寧、王駿參訂。 該志《卷之二·郡職·二十》記載“知府 漢 張機:長沙太守,時大疫流行,著《傷寒論》《金匱方》?!?/span> 該志《卷之十·名宦·二》記載“張機,字仲景,長沙太守。時大疫流行,治法雜出,機著《傷寒論》《金匱方》行于世,民賴全活?!?/span> 另外,該志《卷之二十·拾遺·三十九》記載“近世傳奇,有長沙太守事,讬為賈誼。偶有郡人,出家藏善本,云:宋咸平中,郡有太守某,仁愛人民,年八十尚無子,士民旦夕禱祝。逾年,侍妾舉一子,盡郡之人歡呼傳誦,云:八十老翁生一娃,笑殺長沙十萬家。太守聞其言訝之,至晚微行,遍里巷又無不誦此語。偶一老嫗疾聲呼眾,曰:語云,不怕天干,只要地潤,而輩何笑焉。太守遂撫掌續之,曰:果是老夫真血脈,他年仍舊鎮長沙。越三十年余,其子果來宦,長沙郡人士交相慶喜。第歲久逸,其名與鄉貫或傳為宗姓張姓,俱不可考?!?/span> 長沙、南陽民間皆有張仲景在任長沙太守、晚年得子的傳奇故事,或與此有淵源和關聯。而該故事的來源,該志的記述線索大約出自宋真宗咸平年間(公元998年—1003年),與高保衡、孫奇、林億校訂《傷寒論》的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相距60余年,二者是否存在蛛絲聯系和影響,有待今后進一步考證。 二、《南陽府志》有關記載 1. 明正統二年(1437)《南陽府志》刻本,十二卷,康孔高纂修,金福、周遜增修。是志未查閱到有關張仲景史事,為其缺憾。 2.明嘉靖《南陽府志》十二卷,嘉靖七年(1528年)知府楊應奎修,三十年(1551年)郡人曹鼎、謝崇補修;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張嘉謀校注。 該志《卷之一 公署 二二》“陰陽學、醫學俱在府治東”,張嘉謀注曰:“《元史》府有醫學、陰陽學,明蓋因元舊?!遏斏娇h志》有元創建醫學講堂碑,崇祀三皇,謂為報德。武億跋引元典章:至元二十二年,設各路醫學,教授學正,訓誨醫生,照依降去十三科題目,每月習課醫義一道,年終置簿,中覆尚醫,監校優劣。講堂之設,殆謂是也。元魯山屬南陽府,汝州縣既若是,府醫學亦必廟祀三皇。今府城東關醫圣祠前三皇廟,傳為元醫學遺址,明崇禎時,蘭陽馮應鰲得見張仲景像于此,蓋仲景從祀,亦元制也。”另,張嘉謀先生在《卷之七 人物 一〇一》增補了張仲景傳略,在《卷之十二 文類 一〇四》增補了明分守南汝道桑蕓撰“醫圣張仲景祠記”文。 3. 明萬歷五年(1577)《南陽府志》刊本,十八卷,李廷龍纂修。 該志《卷之十八 方伎 鄧州》記載“張機,字仲景,涅陽人。學醫術于同郡張伯祖,盡得其傳。靈帝時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嘗見侍中王仲宣,曰:君年至四十當有疾,須眉脫落,后半年必死,宜預服五石湯,庶可免也。仲宣時年二十余,聞而惡之,受方不飲。數日(百)復見機,佯曰:藥已飲矣。機曰:觀君氣色,非飲藥者,何輕命欺人如此耶(邪)。后二十年,仲宣果如所言。機著傷寒論(圖)十卷,華佗(陀)讀而善之曰:此真活人書也。機又著金匱玉函要略方三卷,并傳于世?!?/span> 4.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 《南陽府志》刊本,六卷,知府朱璘纂修。 該志《卷之一 輿地 四十四》記載“張璣墓:城東二里許,仁濟橋西,其墓久湮沒。于順治年,同知張三異因葉縣教諭蘭陽馮應鰲得其處,筑土壘之,因建祠。詳碑記?!?/span> 該志《卷之二 建置 五十五》記載“醫圣張璣祠,在東郭仁濟橋西,即其墓也?!?/span> 該志《卷之五 人物 上 十九》記載“張璣,字仲景,南陽涅陽人。漢靈帝時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深于醫。建安中,聚族二百余口,后死者三之二,而傷寒居其七。大傷之,著《傷寒論》二十二篇。其著《金匱玉函經》不傳,惟《傷寒論》十篇,文簡奧,今存。又章舛句錯,不可讀。侍中王仲宣,年二十余,璣見之,曰:子年至四十,當有疾,須眉脫落,后半年且死,豫服五石湯可免。仲宣聞而惡之,受方不飲。數月復見璣,佯曰:藥已飲矣。璣曰:觀予氣色,非飲藥者,何輕命欺人乃爾。其后二十年,果如璣言,其神異如此。” 5.另有清代《南陽府志》順治十六年(1659年)刊本,十六卷,知府涂騰茂、王維新纂修;嘉慶十二年(1807年)刊本,六卷,知府孔傳金纂修。二本未能查閱核錄,相關內容待補充。 三、《襄陽府志》有關記載 1.明萬歷甲申年(1584)《襄陽府志》刊本,五十一卷,吳道邇纂修。 該志《卷之四十 方伎 八》記載“張機,字仲景,南陽棘陽人也”,所記較詳。 2.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襄陽府志》刊本,四十一卷,知府陳鍔纂修。 該志《卷之三十一 藝文 一》記載“張機方十五卷:辨傷寒十卷,療傷寒身驗方一卷,評病要方一卷,療婦人方二卷,以上俱見隋書志。脈經一卷,濟黃經一卷,五臟榮衛論十卷,口齒論一卷,俱見宋史志?!?/span> 四、《河南通志》有關記載 1.明成化甲辰年(1484)《河南總志》刊本,十九卷,胡謐等纂修。 該志無仲景史事記載,有惠民藥局及府醫學記述,作為可能的關聯線索暫錄于此。《卷第六 南陽府 治廨》“惠民藥局凡十有三,一屬本府,附醫學內。除南陽縣附本府,不置,余州縣各置本城醫學內?!?/span> 2.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河南通志》刊本,四十五卷,李濂纂修。 該志《卷之三十六 方伎 九》記載“漢張機,字仲景,涅陽人”,與明萬歷五年(1577)《南陽府志》記述近同。 五、《湖南通志》有關記載 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湖南通志》刊本,二百一十九卷,巴哈布、翁元圻等修,王煦、羅廷彥纂。 該志《卷一百一十 名宦目錄》記載有“張機”之名;《卷之一百一十 名宦 二》記載“張機,長沙太守。時大疫流行,機精解醫藥,民賴全活者甚眾”;《卷一百八十五 祠廟 六》記載“張公祠在北門內,祀漢太守張機”。 六、小結 從南陽、襄陽、長沙三地的史志記載,可以看出張仲景其人其書的活動軌跡、流布走向,也映襯著仲景精神歷千載而彌新,經萬世而不傾,是為“醫圣”“醫宗”“醫魂”“醫祖”。限于己學淺陋、文獻粗疏,未備錯漏之處在所難免,謹供厚學君子探研正教也。 (轉載本文請注明出處)
|